量子快讯

Quantum Express

当我向你靠近

2020-06-14


 

这是「成长的耳朵」专栏第⑭个故事

很多时候,家庭矛盾的爆发只是因为父母难以接受孩子的某些做法或观念。通常,父母会将原因扣在“代沟”的头上。

真的是“代沟”在作祟?不,真正的原因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认知差距。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的累积,都会成为父母和孩子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妥善解决,才能沟通顺畅、家庭幸福。怎样正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认知差距?本期“成长的耳朵”带您探求——

一听

回忆再现

大概十年前,我第一次跟妈妈聊起同性恋这个话题,我跟她说,其实这个群体就在我们身边,而不是在遥不可及的远方,我的某某朋友就是。妈妈听完,非常惊讶:啊!她得了同性恋?!看着妈妈的反应和她紧张的眼神,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为了消除她的担心,能够继续交流,我赶紧补充道:你不要紧张,我不是,我朋友喜欢的也不是我。而且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与异性恋不同的性取向而已。我跟妈妈说,其实这个群体一直都存在,从古代开始就有,国外有,中国也会有,他们也是一类人群,不能因为与我们不同就否定了他们存在的合理性。

在那场谈话中,妈妈并没有发表过多的观点,大部分时间只是在听我说。也许她过于惊讶于我谈起这个话题的自然,和生活经历中对它的熟悉,所以我并不确定她认同了多少,或者我改变了她多少。

而大概五年前,妈妈跟我讲了另一个故事:A是妈妈的学生,在城市B工作了许多年,后来A要离开了,准备回到C城市。当妈妈问她为何做出这个决定时,她的回答才让妈妈第一次得知了她完整的人生经历。原来A是一个“双性人”,很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就离开了她,爸爸再婚也不愿意带着她,她只得与外婆一起生活。随着自己慢慢长大,开始意识到与别人不同。外婆虽然给了她无条件的爱,但却无法告诉她这是怎么回事,周围并没有一个大人可以帮助她面对自己的复杂状况。她只能自己跌跌撞撞地去解开生活留给她的巨大难题,这一路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曲折,受了多少苦。就这样,她一个人还是长大了,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还有一个从高中开始就知道她真实情况,但依然相爱并且多年陪伴在身边的爱人。外婆的年迈,和对爱人的感激,让她决定回家乡去照顾家人,承担家庭的责任。她通过手术重新选择自己的性别,和爱人举办了婚礼,成了家,开始走入了寻常的幸福。

妈妈说,A是个很好的孩子,大家都很喜欢她。即使命运如此不公,A却依然选择去热爱这个给了她无数难题的人生,她的坚强、乐观、积极和责任让她最终也获得了另一种幸福。A的故事让人感动,妈妈跟我说,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一面,还有很多人比我们付出得更多,我们应该感恩。如果你之后遇到这样的人,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在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几乎一直是眼含热泪。一是对这位素未谋面的A产生了莫大的敬意。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人生给了她比常人多得多的困难,她可以有一万种理由厌恶这个世界,可是,她没有。她比许多所谓正常的人更加勇敢、坚强、善良,更加努力生活。生理特征也许决定了社会性别,但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格和本质。我为她能开启人生的下一篇章而感到特别开心,这是对她坚持过好人生的回馈,我在她的故事中获得了莫大的力量。

我很早就不觉得性别取向不同是一件罕见或者不正常的事情,是因为在我成长的年代和环境,他们已经真实地出现我的身边,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自然地谈论这个话题,和他们相处。而我所受的教育和经历又不断将我的认知打开,所以我对这些所谓新新观点的接受其实并不困难。但我们不能用这样的标准去强行要求父母,因为父母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所以听妈妈讲述A的故事时,我的热泪盈眶也是因为妈妈。十年前她还是下意识说着“得了同性恋”的60年代的人,而现在,即使面对“双性”这样对当代年轻人来说都是十分锋利的话题,她却没有大惊小怪,而是温和地跟我讲述这个故事,为了告诉我他们有多不容易,要尊重他们。这不仅仅代表妈妈对性别的认知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变化向我展示了,认知本身是可以被更新的。这些年,她一直在尝试理解这些对他们而言本来“不合常理”“颠覆认知”的事,她让我看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过去走出来,克服自身环境的局限,从而看到一个更加开阔的世界。

我为有这样一位母亲而无比骄傲。

二听

真心互见

 

1.jpg

 

三听

教育灼见

认知更新是所有人一生的必修课

父母比孩子大几十岁,从一个角度,是领先了孩子几十年,但从另一个角度,从此永远落后孩子几十年。因为在孩子的人生坐标轴上,父母不是坐标原点,他们自己才是。当父母不武断地认为自己与孩子的年龄差距是教育孩子的绝对资本时,成长才有可能真正发生。大人更新认知的能力决定了自己将会如何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会自我成长的父母才会养出会自我成长的孩子,父母的示范作用会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放大镜的效果。父母绝对不是孩子成长的终点,父母自己的认知也绝不能停留在原点,试想,一对静态的父母如何能教育出一个动态的孩子?停留在当下甚至过去的大人如何有底气去引领总是看向前方的孩子?

在宾大念书时,有一位教授对我们说:“When you stop exploring, your life ends.”(当你停止探索的那一刻,生命就此终结)。成熟不代表停止成长,在任何一个年纪,都没有理由固步自封,认知的更新是所有人一生的必修课。

认知差异的消除需要双向靠近

妈妈在60年代出生,我在90年代出生。我们相差的30年不仅是年岁上的差异,还有巨大的社会差异,这中间隔着的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变化,小到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水平,大到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动和社会进步。这三十年的差异意味着我们经历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教育和世界。我们不能要求父母一脚跨过三十年,好像这真的只是愿不愿意的问题。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认知的差距要克服的是自身环境的局限,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个认知差距的消除,绝不是她单方面向我追赶,而是我们彼此走近,没有谁占着理所应当的借口。父母靠近孩子,是在接近未来;孩子靠近父母,是在接近历史。更好地理解过去,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到达未来。在父母眼中,孩子在身后,在孩子眼中,父母在身后,但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转身,每一步,都是往前的一步。

作者题外话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和相关数据,双性人是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特征,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体的典型二元概念。全世界约1.7%的人口拥有与生俱来的双性特质,粗略计算,有一亿五千万人(和俄罗斯的人口一样多)。

每一个新的现象和观念除了带给我们冲击,其实都带给了我们一次重新更新自己的机会,如果能以科学的、进步的、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得到就不是颠覆认知的痛苦,而是多了一个视角的开阔。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用包容的、同理的、善良的、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类个体去看待这个世界,每一个所谓的“异类”其实都是我们的同类。多样性不仅是我们用来形容自然界的词语,也包括我们人类自己。一个越包容的世界,才会有不断新生的一切。